王勝義 教授
順德第一人民醫(y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yī)師,教授,醫(yī)學碩士;
擅長:新生兒外科,小兒普通外科,小兒泌尿外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精通小兒微創(chuàng)手術,已開展各類小兒微創(chuàng)手術近2000例。尤其擅長先天性尿道下裂及先天性腎積水的手術治療,開展的游離包皮內板代尿道一期尿道下裂成形術一次性成功率達90%以上,離斷性腎盂輸尿管成形術治療先天性腎積水手術成功率達100%;
在省級以上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10多篇。
王勝義教授論:尿道下裂的病因及治療
尿道下裂,是一種男性尿道開口位置異常的先天缺陷,因前尿道發(fā)育不全,尿道口可分布在正常尿道口至會陰部的連線上,且大部分患兒并發(fā)陰莖下彎。尿道下裂嚴重的患兒,其外陰酷似女性。
尿道下裂的影響
尿道下裂患兒的陰莖發(fā)育短小、排尿異常。成年后將導致性功能障礙,出現自我認知和自信心不足、抑郁、焦慮、甚至出現自殺傾向等心理疾病。
尿道下裂的病因
尿道下裂因不同人種和不同地區(qū),發(fā)病率不盡相同,在我國發(fā)病率約為千分之三,其病因尚未十分明確。但無論流行病學調查還是動物實驗均表明,環(huán)境中內分泌干擾物污染可能是最大殺手。
殺真菌劑(如乙烯菌核利)、除草劑(如利谷隆)、殺蟲劑(如敵敵畏)、工業(yè)原料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等物質具有的抗雄激素作用、雄激素受體拮抗作用、擬雌激素作用、芳香烴受體拮抗作用等均可能影響人類正常的雄激素代謝途徑和細胞信息傳遞,因而造成尿道下裂發(fā)病率的增長。
妊娠早期母體吸煙、接觸農藥、接觸殺蟲劑及胎兒低出生體重都可能增加胎兒尿道下裂的發(fā)生風險。相關研究表明可能還與內分泌因素、基因異常及遺傳因素有關。
尿道下裂的治療
尿道下裂的治療是小兒泌尿外科的難題,目前尚無一種方法被認為是臨床最滿意并為醫(yī)師接受的術式,主要問題是尿道形成術后并發(fā)癥多,常見的有尿瘺、尿道狹窄及尿道憩室,尤其尿瘺發(fā)生率高。
目前基于應用于重建尿道的材料,其手術方式主要有三種:
1、利用帶血管蒂的島狀皮瓣替代尿道如:包皮、陰莖及陰囊皮膚;
2、用游離移植物替代尿道,如:膀胱粘膜、游離包皮內板、頰粘膜等;
3、用與尿道口鄰近的皮膚替代尿道。
無論用何種術式,其治療結果應達到以下標準:
1、尿道口位于陰莖頭正位;
2、陰莖下彎完全矯正;
3、陰莖外觀滿意,接近正常;
4、能站立排尿;
5、成年后能進行正常性生活。
要達到以上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嚴重的患兒,有時需經過多次手術矯正,才能恢復到接近正常外生殖器的外觀和功能。
尿道下裂患兒的心理干預
尿道下裂不僅會對患兒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對于患兒父母也同樣會產生負面的心理效應,他們同患兒一樣,需要適當的心理干預。因此應加強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識尤為重要。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贏得患兒和家長的好感,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有利于患兒疾病的早日痊愈。
尿道下裂的最佳治療時機
尿道下裂的治療,在患兒年齡較小時進行治療比成年后治療,可明顯減少性功能、社會心理和性心理方面的遠期負面影響,一般建議在三歲之前完成手術,避免對患兒心理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