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旋地轉”、“頭昏眼花”、“惡心嘔吐”……這些詞語是臨床工作中越來越頻繁地聽到患者的傾訴,傾訴的人群在逐漸增多,年齡也逐漸趨向年輕化。曾經這些詞語還是體弱多病、年老氣衰者的專利,但現在白領人群中竟是“后起之秀,異軍突起”。
“一開始只是有點暈,沒在意,后來漸漸發(fā)展到劇烈的頭暈,不能翻身轉脖子,精神差,睡眠不好。嚴重時甚至惡心嘔吐,看了很多醫(yī)院的神經內科,五官科,眼科,查過頭顱CT,磁共振,前庭功能都沒有問題,也吃了很多藥,就是暈,好不了,請假休息一段時間會好轉一些,一工作就明顯加重,嚴重影響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門診工作中,經常聽到患者類似這些痛苦的描述,面對這些患者,你就會發(fā)現,他們大多面色很差,精神不慌,說話行動小心翼翼的,心理非常脆弱,缺乏自信心,因為在各醫(yī)院各科室做了太多的檢查和太多的治療,頭暈的癥狀卻沒有半點好轉,總以為這病就真的沒法治了。
不少醫(yī)療人員以為眩暈只是與眼、耳和顱腦有關,而不知道眩暈很多是因為第一第二頸椎關節(jié)(寰樞關節(jié))錯位,甚至跟頸后肌群本體感受器紊亂有關。
所謂“頸性眩暈”,是一定要跟頸椎密切相關的了,沒有頸椎的不適和異常,也就無所謂頸性眩暈的存在。因此,這些眩暈、頭暈或頭昏的患者一定要伴有頸肩部的不適,即使現在不伴有頸肩部不適,但也有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職業(yè)史、在發(fā)病前有慢性頸痛史或頸椎的外傷史。仔細詢問發(fā)現,眩暈晨起發(fā)病多見,眩暈可為慢性持續(xù)性,也可表現為發(fā)作性的劇烈眩暈。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惡心嘔吐、耳鳴耳聾、視力減退等癥,常伴有頸部酸痛、僵硬、頭痛等癥狀。檢查時發(fā)現,患者頸后部肌群及肩胛背部明顯緊張、有明顯條索筋節(jié),頸椎活動度減少,頸椎有各種關節(jié)的錯位。頸椎X線檢查發(fā)現,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有明顯的骨贅增生,椎間孔變窄,頸椎棘突偏歪,寰樞關節(jié)間隙不對稱,進一步檢查會發(fā)現椎動脈血流障礙、椎間盤突出等。
臨床分析“頸性眩暈”的原因,無外乎是因為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導致的頸椎關節(jié)增生、錯位甚至是椎間盤突出,導致交感神經障礙,椎動脈壓迫或痙攣、頸后肌群本體感受器紊亂而出現各種眩暈癥狀。
臨床治療上,正骨推拿治療以消除椎動脈機械障礙、交感神經刺激及本體感覺紊亂為要務,推拿治療以頸椎微調手法復位為主,糾正上頸椎錯位對椎動脈上段造成的扭曲壓迫以恢復椎動脈供血,配合頸椎軟組織松解手法,解除頸部緊張的肌肉對頸枕交界處軟組織內本體感覺感受器形成的病理刺激;或糾正下頸椎錯位對頸交感形成的高張力刺激,以達到止暈止眩的目的。必要時配合針灸理療、中西藥等綜合治療,癥狀改善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頸椎功能鍛煉,增強患者頸肌肌力及提高患者頸椎穩(wěn)定性,從而從根本上起到治療及預防的作用。
如何預防頸性眩暈?
1、臥姿,以右側臥位為宜,枕頭的軟硬度及高低應合適,以保持頸部的固有位置。仰臥時,枕頭位置在頭與肩部之間,從而使頸椎的生理曲度前凸與床面之間的凹陷正好得以填滿。
2、坐姿,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腰部挺直,雙肩后展,使頭、頸、肩、胸保持微微繃緊的正常生理曲線。盡量拉近與工作臺的距離,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最合適的位置,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疲勞。
3、 如果您的工作需要長時間伏案、集中注意力或頸背部保持不動,您應該警惕該病的發(fā)生。工作間隔,最好經常活動頸部,,每工作1小時左右應站起來四處走動,做一做伸展運動,在家還可以做“背飛”運動。這樣可以使頭頸肩背部緊張的肌肉得以放松恢復,避免發(fā)病,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姿勢。
4、 天氣寒冷時應注意頸部保暖,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因為受冷、感冒也是導致頸部血管、肌肉收縮、僵硬、誘發(fā)眩暈的因素之一。天熱在室內有空調時尤其要小心空調冷氣對頸椎的侵害,必要時可在頸部圍一條漂亮的絲巾。
5、 避免外傷。如果不慎后仰摔倒,或突然扭傷頸部,要及時到醫(yī)院檢查。最容易被忽略的外傷是汽車追尾引起的頸部問題,相當一部分病人因為沒有明顯外傷,一開始不在意,殊不知頸椎已經受損,為頸性眩暈甚至更嚴重的疾病埋下隱患。
6、 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質量也很重要,失眠、神經衰落或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以及心血管問題,也可能誘發(fā)頸性眩暈。